居丧

前言

日记吾爱:

今天无所是事,

不过谁会当这一回事…

居丧是痛苦但常见的经验。或迟或早我们大都会有亲爱的人逝世。可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既少想亦罕谈死亡,或缘我们比起祖父母辈较少遇上丧事。在祖父母亲的孩童或少年时代,兄弟姐妹亲友死亡是惯常的经验。对我们而言,丧逝每每只在晚年出现。故此我们缺乏机会去学习哀悼 - 那是什么样的感受、甚么事该做、甚么算「正常」 - 或去与哀悼妥协。即使这样,我们总得应付那终需面对的所爱之死。

这单张里会提到好些人经历丧逝后哀悼的过程,居丧期间可能羁绊的歧途, 和合用的帮助等资料。

哀悼

哀悼发生在任何损失之后,但最深切的莫过于所爱之死后。那不止于一种感受,而是一连串的感受,需要一段时日去捱过,急不来的。

虽云人心不同,经验这些感受的步骤对我们大部份人来说,却大体类似。哀悼每每是在一位熟人身故之后。不过,我们清楚知道,人们在难产或小产后,或有初生婴孩夭折后,亦会有类似的哀悼,需要相同的照料和关怀。

在亲友过世的头几小时或几天,大多数人会不知所措,彷佛不能相信真有其事。即使死亡是意料中事,仍可以有这般感受。这种情绪上的麻木有助于熬过所有要办的实务如联络亲人和安排葬礼。不过,如果这种不真实的感觉僵持太久,会 变为问题。瞻仰遗容,对有些人是跨越这点的重要起步。类似的,对很多人,丧礼 或纪念崇拜正是开始让事情真象降临的场合。辞灵或观礼固然痛苦,但这都是告别所爱的方式。当下这尽教人伤心欲绝而避席参与,可是,每每就此带来连年深远的悔咎。

踵麻木消失,代之以一种可怕的烦躁感,朝思梦萦或渴想着死者。明知是异想天开,仍不禁有股冲动去设法找他们。这令人难于松弛或集中精神,无法酣眠。做的梦可能极度困扰。有些人但见所到之处 -街上、家中、公园里,任何曾几何时共度时光的地点,无非是所爱的踪影。对那些无能制止死亡的医护人员,那些未尽全力的亲友,甚至那位辞世的故人,不禁满腔愤怒。

常见另一感受是内疚。人们在脑海里重温把不得说了或做了的种种。他们甚或想起可能足以阻止死者身故的不同做法。或应当提醒居丧者一句:死亡通常并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当亲友经历极其伤痛的病患后去世,内疚亦会伴随宽慰产生。这如释重负的宽慰感是人之常情,自应体谅。

这烦躁的状态往往在丧逝后两周左右最为强烈,随之而来是阵阵的哀伤或忧郁,退隐与静默。亲友或难以体会到此等情绪上的突变只属居丧期中的不同阶段。

虽然烦躁减退,忧伤之情渐显,并在四至六周后达到高峰。连绵的哀恸无时无刻出现,被各种令人联想起死者的人物、地点或事物所激发。当居丧者无缘无故突然痛哭流涕,外人可能难以明了或无所适从。这期间或想去远离那些无法明白或分担哀伤的人。但逃避会为将来制造麻烦,故通常在约两周后应试图回复正常活动。此刻他人或见居丧者花大量时间呆坐,无所是事。事实上,他们在想念失去的亲友,不断愐怀共度的苦与乐。这是接纳死亡安静而重要的步骤。

但愿他还在身边烦我

随着日子过去,居丧初期的沉痛逐渐消失。心境转为开朗,开始想到其他事物甚至展望将来。可是,若有所失的感受始终不会尽去。对于居丧的配偶,免不了从他人双双对对或传媒对幸福家庭的滥觞中,感到形单影只。即使有所缺失,一段时间以后也可重新整合。话虽如此,数以年计之后你有时仍不禁自言自语彷佛他(她)就在身边。

这些哀悼的阶段常互有重迭,在不同人士中表现各异。大多数人在一两年间康 复。最后阶段是放手让死者离去,开展新生。郁结尽除,睡眠充沛,恢复精力。性的感觉亦可能在消声匿迹一段岁月后重临-这属正常,无需引以为耻。

话虽如此,哀悼方式是没有「标准」的。各有各致哀的方式,表现不同,各如其面。

不单如此,各民族文化处理死亡也各适其式。数千年来,世界各地发展出种 种独特的殡仪。有些社会视死亡为轮回的一站,而不是「终站」。殡仪可繁可简,可彰可隐。某些文化守丧有期,某些并无规定。是故哀悼其情则一,表现各殊。

接纳

究竟走经「愤怒」还是「内咎」?

孩童和青少年

虽云孩童要满三四岁,才明白死亡的意义。他们对于失去至亲的感受实与成人无异。我们明显知道,由婴儿期起,孩子是会哀悼和伤痛的。

不过,他们对时间的感受与成人不同,可以迅速度过哀悼的阶段。初上学的孩子会以为要对至亲之死负责,或需安抚。青少年不敢轻言他们的哀悼之情,怕叫 成人加重负担。若有家人身故,万不可忽视孩童和少年人内心的哀悼与表达的需求。例如:一般丧礼的安排应预他们的份儿。

亲友怎去帮忙?

花时间陪伴居丧的亲友是有用的。根本不在于甜言蜜语的安抚,在乎的是伤痛之际你愿意陪伴着他们。同情的臂弯绕在他们肩膊上所表达的关怀与支持是千言万语也不比拟的。

重要的是,如果想的话,居丧者可以哭和讲出他们的伤痛,不必听那些「振作硬撑」的鼓励。假以时日,他们会过度,但先得让他们说话和哭泣。外人难于理解居丧者反复纠缠,而这正是要鼓励的解慰手续。若你不知所谓,甚至不晓得该开口或闭咀,诚实把这感受讲出来。这容让居丧者一欣他(她)要甚么。每为减少感触,人们忌讳死者的名字,对居丧者反而以为大家忘掉了他们所失,徒令伤感添上一分疏离。

须记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独是死忌,生忌和结婚周年纪念),亲友宜设法在这些场合陪伴居丧者身边。

实实在在地帮手清洁、买日用品或照顾孩子可减轻孤独之苦。如有些家务向来是过世的伙伴干的,老年居丧者或需协助 - 缴费、煮食、家务、为汽车安排维修等等。

让人有充分时间哀恸。有些人看来很快过渡,有些人则用多点时间。故此,不要期望居丧的亲友太快过渡 - 让他们有时间哀恸恰妥,省得来日麻烦。

哀怀不解

有些人彷佛不必哀恸。既不会在丧礼上流泪,对所失去的亦避而不谈,迅速回复正常生活。这是他们处理失落的正常手法,无伤大雅,不过另一些人可能会有些古怪的身体病状或断断续续的抑郁,经年不绝。

人或无机会着实地哀恸一番。打点家事或业务已沉重到无暇兼顾自己。

有时问题在于无从名正言顺地面对所失去的,遑论哀悼。这不时见于一些小产、胎死腹中、或人工流产的情况。同样,每每尾随段段的抑郁。

有些人虽开始了哀悼但绊缠着。初期的震惊和难以置信只一直持续下去。年复一年始终无法相信所爱的经已不在人世。部份人会容不下任何其他念头,每把死者的房间留作纪念的神龛。

间中伴随哀恸的抑郁会加剧到茶饭不思、萌生轻生之念。

但愿我在她过世前学好烧菜 …

医生帮到你

偶见夜夜无眠一直下去,情况恶化。医生或要处方几天安眠药来帮一把。

假如抑郁到影响胃口、精力和睡眠,可能要动用抗抑郁药,这并不会成瘾。若仍未见改善,家庭医生可能会转介精神科医生诊治。

设若你哀悼之情无法消解,可经家庭医生或一些志愿或宗教机构安排协助。有些人只用找个曾经拥有这等经验的人见面或倾谈,其他或要和专责哀悼问题的咨商员或心理治疗师安排时间做个别或小组治疗。

晚安!

现在我有什么好做 ?

哀恸翻转我们的世界,是最难受最痛的体验之一。它古怪、恐怖和震憾。纵使这样,它是生命里少不免的成份而通常不必劳动医生插手的。一旦有问题发生,除医生之外,我们的辅导服务也可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