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吉的危机-青少年和家长
张楚坚
现时香港青少年应付逆境的能力偏低。教育界人士指出,新学期至今约二个月多,已有五名学童因不同原因而自杀身亡。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副会长区伯权先生表示,现时的青少年愈来愈「薄皮」,不要说是小小的「打击」,即使是一些「难堪」,也会有很大的反应。现时青少年的内心世界确实难以捉摸,故建议父母对子女多关和沟通。可是,对不少父母来说,与子女作有效沟通是相当困难的课题。据青年协会最近的一项调查,电话访问了五百三十一位有子女就读小二至中四的家长。这调查的结果显示,亲子关系及子女学业成绩是父母对管教子女最感头痛的问题。有三成半家长认为自已未能有效管教子女。
青少年和父母都不易应付的两种境况,就是:日走下坡的学业成绩与疏离冷漠的亲子关系。至于如何处理,让我们尝试通过小吉的遭遇来加深认识。
自杀的危机
小云是中四学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小吉是中一学生,住在她隔邻,亦是她的好朋友。她发觉自小吉升读中学后,由原先主动多言渐渐变得内向沉默,已甚少找她谈话。一天黄昏,小云找小吉倾谈。发现小吉没精打彩地「摊」在家中客厅的梳化上,垂头发呆,天色转黑了也不愿开灯。她耐心地与小吉倾谈,过了一会,他才结结巴巴地将心里的困扰讲出来,包括功课压力沉重、损友教他「食丸仔」、父母亲不和、觉得自已没用、提不劲做事…等等。他形容自已好像掉进泥沼中慢慢沉沦,无法自救。他更透露,最近看过一些学童自杀的新闻报导后,自杀念头已开始在他脑海内滋长,觉得未尝不是一个彻底摆脱烦恼的办法。
小吉向小云倾诉一会后,感到轻松了一些,头也没有垂得那么低。终于,在小云的支持鼓励下,小吉鼓勇气告诉父母他的困扰,父母惊讶之余,齐齐与小吉去找社工寻求协助。在共同努力下,不久,小吉的欢容和主动又悄悄回到他的身上。
改变的契机
相信不少青少年由小学升读中一,遇到适应困难,若解决不了,便容易产生与小吉相类似的困扰。请看看辅导员如何协助小吉和他的父母,辅导重点如下:
-
发掘小吉的强项及过去的愉快经验
原来小吉在小学时的成绩是中上的。尤其是五年级时,曾经当过班长和风纪队;亦参加过校际田径比赛,并得过奖项。当时小吉的母亲只有兼职工作,较多时间照顾他。长假期时,一家人会间中作短线外游。可以说,当时小吉及其家庭生活的状况都是相当愉快的。
透过回顾这段理想的时光,探讨其中的成功因素和感受,能够有效地协助小吉及其父毋在思想上、情感上和处理办法上突破现时的处境,从本身的资源中寻回一些处理现时困难的可能办法。重要的是,这些办法并非专家式的教导,而是植根自他们的过去经验中,因此较易再度应用。人处于困境中,往往是倾向自责,忽自已的强项。辅导员的责任是协助他们拨开眼前的迷雾,如实地从自己的过去经历中寻找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再将其总结放大,作处理现时困难的参考方法。 -
加强他自已解决困难及处理情绪的能力
小吉诉说他最困扰的是:升中一后愈来愈觉得自已没用。每天他想做功课时,就感到功课又深,数量又多,于是经常找籍口拖延。可是,他每天却花数小时来看电视、玩ICQ、呆坐、到机铺打机等。愈拖延内疚感愈强,到硬着头皮面对时,很容易会感到功课内容深不可测,于是更加觉得自已没用。
协助小吉对付拖延习惯的办法是重新订定作息时间表,规划做功课和游戏娱乐的时间。小吉明白到,在小学五年级时,他的意志力和专注力都相当良好。他答应尝试将当时的自己搬到现在,重新建立自已处理困难的能力。原则是:专注现在,坐言行。首先,设定学业的改进目标,自己和自己比较,定期检讨,奖励自己的进步。第二,每天放学回家,吃一杯雪糕后,便立刻做最难的一项功课。如遇到难题自已解不了,可找小云帮忙。第三,从趣味性活动中锻练意志力和自信心,重新练习田径技能,目标是参加来年的校际田径比赛。 -
自杀念头的处理
人的情绪是会随着遭遇的顺境或逆境而经常转变,小吉也不例外。辅导员与他协议:当情绪极为低落,再有自杀念头浮现时,心内即时叫停,并作缓慢的深呼吸十次,接着要设法告知他最信靠得过的人。小吉答应后,便立一纸合约,列清楚处理的步骤,小吉、妈妈和辅导员都在合约上署名。小吉要将这合约随身带,直至有三个月时间都没有自杀念头浮现为止。这做法的效用是,若小吉有自杀念头或冲动时,脑海就自动浮现合约上他承诺过的处理办法,当犹疑思量时,就容易跨过最冲动最危险的时刻。当他主动向关顾他的人透露自杀念头时,危机的严重性已大幅降低。但更基本和重要的,就是引导小吉学懂对父母亲情的重视,对生命的珍惜,欣赏大自然之奥妙和美丽。这样才能令他不会单向地将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
-
扩阔生活圈子和生活体验
小吉说他没有朋友,现时班上没人谈得来。细问之下,便知道小吉其实不是没有好朋友,只是升中一后各奔前程,他又身处困境,提不劲主动联络他们。而小云更是他多年的好友和邻居,他却有意无意地逃避和她接触,因而自困愁城。
为了逃避现实和找寻出路,小吉便去机铺打机,消磨时光,减少苦闷,追求「打爆机」的快感。他在机铺认识了几位满头金毛、有纹身、满身至「in」名牌衣着的朋友,引导他学会吸烟,带他去了数次通宵狂野派对,曾经免费给他尝试摇头丸、K仔及冰等毒品。可幸小吉内心挣扎一轮后,仍能鼓勇气拒绝尝试。但他仍经常去机铺与他的「老死」齐齐打机。
协助小吉的办法是订定「替代损友计划」。与他协定怎样主动疏远损友和拒绝他们的诱惑,怎样联络和关怀小学时的好友,怎样在中学里扩朋友的圈子,如参加学校田径小组,亦可以和小云一同去参加邻近青少年中心的社会服务义工小组、野战训练活动等等。尤其是当社会服务义工时,能亲身服务有需要协助和关怀的人士,能将小吉有限的生活体验扩,同时施比受更有福;眼界扩阔后,人生观便不一样。 -
促进父毋与小吉之间的体谅和支持
小吉的父母亦是身处困境。工作时间加长,劳动强度加大,每晚回到家时已身心俱疲。母亲回到家后,还要做全屋的家务及预备明天饭餐,劳累得很。父母与小吉的沟通愈来愈少,他们也有歉意,补偿的做法是多给小吉零用钱,买电脑供他上网和玩ICQ,并且完全不用他做家务。可是小吉却感到更加苦闷,直觉地认为父母变得冷漠和不再关心他,于是也不想告诉他们自已的困难和想法。于是家中的气氛变得沉闷暗淡,山雨欲来,却又好像无法冲破。
其实,小吉的父母是很关心他的。可是工作时间长又劳累,唯有用物质及免除做家务作补偿,可是效果却适得其反。作辅导面谈后,小吉父母仔细计算过家庭经济状况,勉强可以容许小吉母亲的工作由全职转为半职,于是她决定要留多些时间陪伴小吉。另外,小吉也很乐意承担家中部份家务,觉得这样才算是家中的一份子。他也愿意学习主动关怀父母的辛劳,并尝试主动告诉他们自己开心、不开心的事。
启示录
香港青少年应付逆境的能力偏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普遍地欠理想。相信小吉个案的情况不会是个别的例子。他是家中独子,居于政府公共屋邨,父母都须外出工作。近年经济低迷,失业者众,小吉的父母的工作压力增大,导至与小吉的沟通减少。而小吉由小六升中一,在学业上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很容易产生适应问题。可是小吉的父母未有察觉小吉的转变,令危机因素累积。可幸小云的热心帮忙,令到小吉父母惊觉儿子问题的严重性,继而采取化解危机的行动,才能令到阳光再度照到小吉脸上。若没有小云的介入,也许会发生难以挽回的悲剧。辅导员的辅导,会促使危机化为契机,但最基本的却是小吉和父母的觉醒和行动,才能落实改变困境创造未来的计划。我们期望,小吉的危机在香港能够渐渐变成希有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