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有妄想徵狀的家人相處:著重感受,比爭論事實真相更重要
重性精神病(如思覺失調、躁鬱症)的患者因受幻覺、妄想等病徵影響,容易出現一些怪異和不合理的想法及行為。為難的是,很多初病發的患者都不認為自己生病,故此每當家人提議就診精神科的時候,換來的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的磨擦,最終雙方關係破裂,同感心力交瘁。
獨居的陳女士(化名)因為深信居所窗外有強力電波可致人於死,便用膠板、帆布將家中所有窗戶封死以自保。她的妹妹出於關心,每次與陳女士傾談時都會力斥其想法荒謬、直言「痴線」,屢次磨擦令姊妹關係逐漸疏離。有一次就在妹妹苦勸不果,試圖動手拆除窗戶上的帆布時,一向性格溫順的陳女士竭力大喊:「你都唔信我!唔好再理我!」。事後妹妹非常苦惱:「明明知道那些不是事實,我怎可能相信她呢?」
【你可以不相信那些幻覺或妄想的內容,但你可以相信患者的「感受」是真的!】
試試暫時撇開邏輯,想像一下:如果生命受威脅的是自己,你會否感到恐懼不安?當你徬徨無助的時候卻沒有人理解你的感受,你又會否感到失望難過?
從患者的角度來說,那些困擾他們的幻覺或妄想是真實的存在,企圖辯明真相不單難以奏效,更容易令雙方難受。而在這個時候,患者亦很可能正因為受病徵影響而無法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
作為家人/朋友,你可以嘗試:
1. 理解患者可能正透過你眼中的「怪異行為」舒緩焦慮、不安或恐懼等情緒
2. 多關心那些困擾著患者的事情,例如心情低落、失眠、動力下降等等
3. 避免爭論患者是否「有病」,以免導致雙方關係惡化,更難勸導患者就醫
4. 避免批判患者或說負面的話,例如「你痴線」、「發神經」
5. 適當時候可提議先向家庭醫生求診,以減少患者或旁人對「精神病」的標籤
6. 尋求社區資源協助,例如各區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
撰文:葉錦玲姑娘 香港心理衞生會 精神科登記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