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焦慮症
焦慮是兒童正常發展的重要心理經驗之一,過程中能讓兒童學習自我保護。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焦慮或恐懼,如嬰幼兒會在照顧者離開時出現分離焦慮;幼稚園兒童可能會怕黑、怕鬼怪等;而小學生可能會開始出現「死亡」的概念。通常這些焦慮會隨着年齡而轉變或消失。可是,當焦慮的感覺持續超過一個月,程度變得不合理,影響了正常學業、社交或日常生活,就會成為「焦慮症」。
焦慮症是最常見的兒童精神病,每100名學齡兒童中便有多達8至10人患上,普遍認為是由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互相影響而導致。若有家族歷史,或早期發育不良、腦部受創等,都會影響腦部發展和分泌平衡。心理方面,若孩子思想負面、凡事逃避、害怕犯錯、完美主義等,均較容易焦慮。環境方面,若學業繁重、活動過多,又或經歷遭疏忽虐待、父母異離、家人病危、朋輩欺凌等創傷;以至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唾手可得的天災、戰爭、恐怖襲擊等消息,均有可能誘發兒童焦慮症。
父母焦慮 孩子更焦慮
不論是成人或兒童都有可能患上焦慮症。不過,由於兒童較難自察和表達內在感受,故其表現可能有所不同。作為家長必須留意孩子在行為上的微細轉變,如脾氣、睡眠或飲食等,一旦發現和平日有所分別,便要提高警覺;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孩子,因尚未能用語言來表達負面情緒,只懂以哭鬧、發脾氣等舉動來發泄,若父母視之為不聽話,嚴加責備,反而會因誤會而令情况惡化。孩子雖小,但絕對懂得觀眉辨色,很可能會通過模仿而「學習」來自父母的焦慮行為。故此,家長更需要了解何謂「焦慮症」,避免過分執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然只會令孩子更焦慮。家長更要準備接納孩子的任何感覺,不時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慰和保證,孩子才會慢慢康復。
孩子長大 問題不會自然消失
正面的家庭關係,加上有規律的生活,都是治療焦慮症必要具備的條件。父母要無條件地愛孩子,但絕不等同放縱,對孩子行為品格仍須有所要求。有些家長要求子女「贏在起跑線」,即使隨着孩子漸漸長大而逐步放鬆要求,但對孩子而言,嚴格的標準早已烙在心中,形成無形的壓迫感,令孩子覺得讀書僅是為了父母而非個人選擇。因此父母切忌把子女跟他人比較,營造緊張情緒。相反,亦要避免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讓孩子過分依賴,會剝奪他們學習獨立成長的機會,令他們不敢亦不懂得如何解決困難,應引導孩子自己處理壓力,當他們能從容應對逆境時,父母更應多加稱讚,鞏固其自信心。
積極面對兒童焦慮症,別以為孩子長大後,問題便會自然消失,這只會令問題在不知不覺中不斷醞釀發酵,到學校方面發現事態嚴重,才尋求社工和醫護人員協助,只會令病情變得更加複雜棘手。其實,焦慮症是最能夠治癒的精神健康問題,愈早治療愈好,因此切勿諱疾忌醫。孩子能否化解焦慮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只要家長願意面對問題,便是有效治療的第一步。
撰文:本會出版小組委員會委員 傅子健醫生(精神科專科)